互联网舆情服务提供商

帮助更多的政企客户认知大数据,提升公信力,助力品牌提升

在线咨询

“瑞士卷怎么分”引热议,别让流量摆拍“撕裂”社会

时间:2024-11-11来源:小巨人信息科技

截至11月7日,该事件共有相关信息597226条,11月5日达到全网声量最高峰,短视频为主要传播媒体,占比48.1%,其次是微博平台,占比28.5%,该事件中性信息居多,占比50.41%。微博话题#瑞士卷当事人称非常后悔并抱歉#累积阅读量达2.3亿次

图片

“一盒8个瑞士卷,我能吃几个?”

近日,与“瑞士卷之问”相关的问题火遍全网,这不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而是不少女性向男友、丈夫发出的“灵魂拷问”。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全职宝妈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视频,记录了她和丈夫的一次争吵。家里买了一盒瑞士卷,总共8个,女儿吃了2个,儿子吃了2个,丈夫吃了2个。当夜深了孩子们都已经睡了后,博主拿出剩下的2个瑞士卷准备自己吃,没想到蛋糕还没进嘴里,就遭到了丈夫的一顿批评,理由是家长应以身作则多吃正餐少吃零食,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而且如果妈妈吃了,孩子就没得吃了


该视频迅速引起了网络热议,有网友调侃,“这两天被瑞士卷考验的中国男性恐怕已经超过瑞士人口了。”此外,也有网友怀疑视频是“剧本摆拍”,为了挑起男女对立来博取流量。目前,该视频已被原博主删除,她表示,“这段时间两个人情绪都不太好,本来只是想发发牢骚,后来没想到会发酵那么厉害,就立马删除了。”而浙江金华市委网信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工作人员也表示,将对博主所述瑞士卷事件进行核实调查。

图片

现在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这条视频是真实记录的还是虚假摆拍。不过按照结果推论,也就是两种可能。一是这条视频记录的是真实事件,毕竟现在有不少家庭有使用视频记录生活的习惯,许多夫妻发生争吵都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因为谁来做饭、谁来做家务等小事吵到离婚的案例也时有发生。但是说这条视频是摆拍,也不无道理,毕竟大晚上的,好巧不巧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夫妻因为一盒瑞士卷而吵架,拍完之后又只是想要发在网络上吐槽却阴差阳错的火了,这样的“巧合”近两年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与此类似的还有“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女外卖员车子被偷后在路边崩溃大哭”“211毕业男子被裁瞒着妻子送外卖”等等,最终证明都是自编自导的段子。


另外,为什么很多网友怀疑这条视频是摆拍呢?因为细看视频能够发现,短短半分钟视频,“高流量”要素鲜明又齐全,视频中的每一句话都映射了全职妈妈“为家庭牺牲”“被道德规训”“经济上依附丈夫”“缺乏财产支配力”的困境。比如妻子问为什么不能吃,丈夫的回答是“父母要好好吃饭给孩子树榜样”,而妻子的反驳却是“你连这个都供不起吗”,双方的对话逻辑跳跃,因果不明显,但“高流量”要素却一个不落,仿佛就是为了刻意表现相关话题内容而进行关联。

图片

如今的互联网生态中“流量为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网上随时随地都会出现一些恶意炒作、鸡毛蒜皮的信息碎片,此类视频抓拍之敏锐,“打点”之精准,往往让人真假难辨,例如从人设身份上炫富或是卖惨,从故事情节上编造煽情、家庭和社会常识冲突强烈的内容,拍摄手法接地气等等,目的就是唤起用户的同情心或代入感,博眼球以赚取流量。这些摆拍视频往往恶意炒作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后一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一哄而上,大炒特炒,却让那些真正需要被关注的、有意义的社会话题无人问津。


家庭生活中的小矛盾,原本就是每个家庭的常态。无论是琐碎的日常争执,还是因小事引发的情绪波动,这些都在所难免。毕竟,夫妻之间并非完美无缺,生活的压力、角色的冲突、个性的差异,都可能在某一瞬间激发出矛盾的火花。然而,刻意的摆拍和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将这些普通家庭中的小纷争层层放大,不仅未对社会带来任何正能量,相反却更容易误导网友对家庭关系的认知,更加剧了社会对两性冲突的过度关注。此事件真正值得讨论的是全职妈妈的生活困境如何解决,而不是通过放大矛盾来获取短期流量。家庭生活中的小摩擦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负面情绪,关键在于如何理智地面对并化解,而不是让它成为网络炒作的素材。


媒体观点


环球时报:“瑞士卷之问”没标准答案,相互认可才是正解

表面上看,“瑞士卷我能吃几个”或许是在问如何分配,但更深一层,其实是一个人在向另一半寻求认可。去年,一段因妻子一周买了三个榴梿、丈夫感觉“浪费钱”“太贵”而争吵的视频也曾引发关注。寻求认可不仅可以发生在妻子向丈夫寻求,丈夫同样也会寻求妻子的认可,方式不一样而已。潜意识中,“几个”和另一半认可自己对家庭或两人关系的付出程度是挂钩的,因此也出现了“全给妻子”“老婆管分配”等近乎“秀恩爱”的回答。而人们对于网传视频的不满,也主要是针对“全职带娃”的妻子没有得到丈夫的认可甚至基本尊重,对她付出的认可失衡问题被瑞士卷显化、放大了。所以,“瑞士卷之问”的关键不在“怎么分”,而在双方如何对彼此的付出表示认可。相应地,对于对方的认可,被认可的人也应有所反馈,才能实现积极正向的情绪循环。

图片


红星评论:别掉进“八个瑞士卷怎么分”的话题陷阱

无论事件性质如何,旁人都不妨把它当成一段网络“花絮”看待就好。正应了这句话,一旦把“花絮”当成严肃话题,不仅正襟危坐地“做题”,还陷入牛角尖,甚至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家庭稳定,那就属于别人挖坑自己跳了。确实,谁都有权利评判一件事,且谁也无法预料自己的一次点击会成为网络海啸的一份力量,但须知,“秦朗巴黎丢作业”的殷鉴不远,点到为止,远离“话题撕裂”,不扩大,不伤人,也是一种有意义的理性。 

图片


封面评论:玩梗八个瑞士卷,“抛开事实不谈”万万不可

当你怀揣某种价值立场,便能在网络场域内,找到无数的证据来自我强化。在很大程度上,由事实而观念的认知模式已被动摇,那种按照观念投送“事实”的流量游戏,大行其道。或许,每个人都会被投喂各自的“瑞士卷”,真正需要追问的是,我们能否对之脱敏,远离那些“电子故事会”虚无的牵引。

图片


欢迎使用小巨人智能数据平台

立即试用
陕公网安备6101900200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