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铺挂帘引争议,这次没有“谁弱谁有理”
时间:2024-04-19来源:小巨人信息科技
截至4月18日,该事件共有相关信息213382条,4月16日达到全网声量最高峰,短视频为主要传播媒体,占比54.32%,该事件中性信息居多,占比70.87%。微博话题#央广网评阿姨吐槽年轻人卧铺挂帘#阅读次数达1.3亿次。
继“高铁霸座”“熊孩子哭闹一路”等公共交通出行矛盾之后,这几天,“卧铺挂帘”事件又成为了舆论焦点。
据媒体报道,有网友发布视频吐槽年轻人卧铺挂帘不让坐,引发网友热议。视频显示,某火车卧铺车厢里,一阿姨对着在下铺挂帘子的年轻人进行拍摄,并称“让70多岁的老年人,连坐都不让坐”,呼吁大家来“评评理”。从视频来看,两个相对的下铺都挂上了帘子,帘子背后一个年轻人低头坐着。面对阿姨的指责,年轻人没有理会。
这件事闹上热搜后,呼吁网友们来“评评理”的阿姨似乎错误估计了网友们的想法。大多数网友都认为,谁买的铺位谁使用,诸如“那是人家的下铺,让你坐是人情,不让你坐是本分”“这不是道德绑架么,不是谁发视频谁就有理”。
不过也有少部分网友认为,出门在外都不容易,年轻人这么做过于冷漠自私。
也有一些网友表示,火车设置不合理,六个铺位只有两个座位,一直躺着不现实,建议优化火车空间。
对此,中国铁路12306客服接受采访时表示:“没有明确规定不能使用,在不妨碍其他乘客的情况下可以使用。”
本来不算多大的事,却引发了这么大的争议,归根结底是因为两代人的思维差异。
在过去,火车卧铺出行可以称为“五湖四海皆兄弟”,中铺和上铺空间小直不起身,那么下铺让其他乘客暂坐是一个心照不宣的隐形规则。为了打发不算短的旅程时间,陌生旅客间会聊天、交换食物、一起玩游戏等等,在一些中老年人看来,同属一个车厢自然是一个共同体,就算以前不认识,但成为可交流的“旅途好友”已然是一种默契。
但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规则,随着高铁、飞机、互联网的普及,年轻人更注重个人感受,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边界意识及隐私意识,这种火车共同体的想法已不被当代年轻人所接受。
从规则层面上来说,铁路部门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表示下铺必须分享给其他乘客暂坐,那么有些年轻人挂帘子,安排个人空间的行为是没有问题的。视频中的这位阿姨在认为自身个人利益受损的立场上,拍摄视频发布到网上,难道不是仗着自己弱势群体的身份“倚老卖老”吗?
纵然我国提倡尊老爱老,在公共交通上提倡给老年人让座,但从客观来看,下铺年轻人不让其他乘客坐并没有错,但也不是说老年人想要坐下铺的诉求就是不合理的。出行在外,双方都要多一些同理心,不能强人所难,要尊重他人选择,更不能利用年龄逼迫他人行事。双方处于平等的层面上友好协商,体谅彼此的难处,共同让步,事情才可以得到完美解决。
媒体观点
光明网:“卧铺挂帘”引争执,规则下的个人边界需要尊重
此事看似是为“地盘”而争,本质上还是一种观念裂痕。当下年轻社群更看重自己的个人边界。这一趋势投射到“火车旅行文化”中,便是此事中阿姨感受到的距离感——越来越多年轻乘客宁可带上耳机,拉上床帘“躲进铺位”,也不愿与陌生人产生眼神、话语与任何形式的交流。
这无可厚非。每个人有自己的舒适区,在火车车厢这个密闭而局促的空间内,对于舒适区的感受,想必还要更敏感一些。但说到底,“舒适”从不该建立在侵犯他人权益的基础上,不能为了自己的乘坐舒适,而冲击他人的内心舒适。尊重规则,尊重习惯,尊重边界,这或许是火车出行中应守住的新的行为底线。
央广网:阿姨吐槽卧铺挂帘,不是谁拍视频谁有理
为什么很多年前坐火车,不相识的上下铺旅客都坐在下铺并没有引起什么争议?而今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出行的便利性、舒适性已经成为再正常不过的要求,人们对隐私、卫生、权属等个人权益的保护意识也与日俱增。从法理上讲,“谁买的票谁做主”,只要不妨碍影响其他旅客,其合法合理地使用座位或卧铺都是可以的,当然也包括挂床帘等。从情理上讲,如果上铺旅客年纪大或行动不便,需要临时哪怕是全程使用下铺,也该有话好好说,与下铺乘客客客气气地协商解决,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拍视频发到网上“道德评判”。12306的回应提醒我们,在公共空间中,平等尊重每个人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出门在外多有不便,小小床帘可以保护隐私,但不该阻隔善意与温暖。
新京报:年轻人卧铺挂帘不让老人坐,不必将两代人对立
借此事引发的广泛关注,在乘坐火车卧铺方面,公众得以充分沟通,更加明细相关规则,重视和尊重个人权利,这也是一件好事。但关注乘车规则和个体权利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将老年人与年轻人对立起来的舆论倾向。
出门在外,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体谅,谁都有不方便的时候,前提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这其实与对方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并无太大关系。
而在卧铺挂帘与否的争论中,让我们看到了规则意识与权利边界的主张,也看到了现实场景的复杂性,这不是简单的对错就能解决的,需要在制度之外,公众有足够的沟通、理解,以及对彼此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