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恼“兄弟”,京东低估了杨笠的杀伤力
时间:2024-10-25来源:小巨人信息科技
王丹琪 | 文
网络 | 图
2024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已经提前一个月拉开了帷幕,就在各大购物平台广告、直播、补贴多管齐下的时候,京东似乎有些出师不利,舆情信息频上热搜。
事情发生是在10月14日,“京东11.11又便宜又好”发布会正式举行,杨笠等脱口秀演员出现在发布会现场配合宣传,当天上午,京东同时发布了杨笠合作视频,这下可捅了大篓子。众所周知,京东商城最早靠3C数码起家,相关用户群体以男性为主,有统计数据显示,京东高粘性用户中男性占比接近60%。而杨笠这位因在脱口秀表演中发表“普信男”等言论而备受争议的女演员,许多人认为她靠“挑拨性别对立”来获取流量关注,尽管获得了部分女性支持,但是也遭到了不少男性的抵制。
京东邀请杨笠参加双11宣传活动的决定引起发了大量男性用户的不满。不少人认为京东邀请杨笠是对男性消费者的冒犯,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抗议。事件发酵后,部分用户在虎扑、NGA、知乎等多数男性用户占主体的论坛中,开始组织起了一系列“对抗”行为,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退订京东plus会员、追加差评、从京东金融提现、做空京东股价等。有截图显示,不少多年使用京东、消费金额超过10万的忠实用户,选择卸载京东APP,相关冲击甚至引发京东股价较大波动。
面对汹涌的舆情,10月18日上午,京东金融遭遇挤兑的消息冲上热搜。随后,京东发布致歉声明,声称后续没有和相关演员的合作计划。“京东金融APP”转发评论,表示“纯属躺枪”,“没时间看脱口秀,一心帮大家理财”。
10月18日下午,京东金融陆续给用户发送辟谣短信,但其“小红书式”的语言风格以及群发短信的辟谣方式引发新的次生舆情,“嫌京东死的不够快是吧”“金融市场最怕辟谣”,不少网友纷纷吐槽京东不专业的公关方式。后续“京东现金流被击穿”“同业银行拆借”“监管工作组进驻京东金融”等传闻甚嚣尘上,京东由此陷入更混乱的舆情风暴。
可以说,面对此次舆情,京东的危机公关处理得相当不合格。
根据京东这两年的财报显示,京东3C业务的占比一直在下滑。此次危机事件发生的背后逻辑,是京东需要把目标群体向非3C消费群体倾斜,在选择代言人时操作失误引发了男性群体的反对。我们并不是说京东扩充SKU的决定是错的,问题在于请到了争议极大的人物来做推广,尽管高争议代表着高流量,但是这样的强对立会直接引发用户群体的“站边”行为,对于以男性群体为基本盘的京东来说,此举无异于自毁长城。
此外,在网友发出反对声音后的24小时中,尽快删掉宣传微博并拟定对外声明应该是最先做的事情。而京东公关部门在PLUS会员退费抵制的时候进行“冷处理”,甚至开启“评论精选”,进一步刺激网友不满情绪,导致舆论声量升级。直到电商的问题引火烧上了金融,京东金融遭遇挤兑冲上热搜才做出回应,此时距离事件开始已经过去了三四天,直接暴露了京东公关部门针对此事应对策略的失误,并由此暴露出京东集团内部沟通不畅、管理混乱等问题。
最终的结果对于冲突双方而言,属于“双输”。京东本次推广活动损失了一定的忠实男性用户;而明显与杨笠割席的声明,也得罪了一部分的女性用户。可以说既丢了西瓜,也没捡上芝麻。
不过,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发出。有意见领袖表示,对杨笠可以批评,对京东不必上纲上线。京东内部某个团队可能会在性别问题上不够敏感、会出现失误,但是,京东作为一家立足中国的、有6亿用户的企业,不可能为取悦个别人群而故意和多数人走向对立面。对于京东这样的民营企业,如果它在具体的市场营销活动中有不妥之处,网民该批评批评,京东该改正改正,但是,我们也不要轻易上纲上线,给京东戴上“宣扬极端女权思想”、“外国颠覆势力代言人”的帽子。(来自观察者网“明叔杂谈”)
京东此次面临的舆情危机远未结束,但是企业仍然需要从京东此次的代言争议中汲取教训并进行深刻反思。首先,选择代言人和宣传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目标用户群体的特性和情感,确保与品牌形象和用户期望相一致。其次,危机公关反应速度至关重要,企业应建立更高效的危机处理机制,及时应对负面舆论,维护品牌声誉。最后,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应该学会包容不同声音,但不应以争议来博取短期流量,而应坚持品牌价值,确保与消费者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复杂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更广泛的用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