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舆情服务提供商

帮助更多的政企客户认知大数据,提升公信力,助力品牌提升

在线咨询

江苏南通禁止制造销售冥币,移风易俗不该一刀切

时间:2024-04-11来源:小巨人信息科技

截至3月21日,该事件共有相关信息416921条,3月27日达到全网声量最高峰,短视频为主要传播媒体,占比51.54%,该事件负面信息居多,占比78.58%。微博话题#南通#阅读次数达5.5亿次,话题#禁售殡葬用品后南通12345接大量电话#阅读次数达1.4亿次


图片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清明将至,江苏省南通市一份《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通告》将节前的热搜炸开了锅。


3月26日,南通市发布通告,要求全市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制造、销售冥币纸钱、纸扎实物等封建迷信殡葬用品。违反本通告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会同同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予以没收,可以并处制造、销售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由于正值清明前夕,通告发出之后引发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当地12345工作人员表示,该消息发布后,他们接到大量市民电话,部分市民认为该政策“一刀切”并不合理,目前已经将市民意见反馈给相关部门。


网络上,一部分网民称,祭祖是民俗,不是封建迷信,可以约定不在街头烧纸钱,但是不能够对焚烧纸钱一刀切;

图片
图片


还有网民表示,此举实为多管闲事,政府不处理该解决的问题,尽在无用处下功夫。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于民众的热议,江苏南通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地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的角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推进这个事情,选择在清明时节这个时间点,确实容易引起老百姓的一些误解。


“老百姓有些议论,可能是没有吃透(文件)或者是我们没有解释明白......我们是从市场行为强调禁止制造和销售,没有说(禁止)使用这个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南通并不是全国禁售冥币纸钱的“先例”,在此之前,如河南、北京、江苏等多地都已发布了类似的殡葬管理条例或者办法,禁止制作、销售冥币纸钱。


此次事件之所以热度这么高,归其原因是将“冥币纸钱”定义为了“封建迷信”


图片

图片来源:央广网拍摄南通南方市场销售冥币纸钱的商家


我国传统殡葬礼俗历史悠久、嬗递传承,在每个时期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又有其历史继承性。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殡葬礼俗是礼仪中最为繁缛、隆重、最具特色的。如今,虽然一部分礼仪已经被简化了,但是在清明时节摆供品、烧纸钱祭祖这样的民俗一直保留了下来,这背后蕴含的是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与缅怀。


可以理解当地政府是以净化城市环境、倡导文明祭祀为出发点倡导新规,但是为了禁止冥币纸钱就将其称为“封建迷信”实在是简单粗暴,并且忽视了民众的情感需求。


想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移风易俗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旨在推动文明进步和社会变革。它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涉及到传统文化、个体意愿和社会价值观的博弈。政府不能仅仅出于社会的需要就剥夺民众在清明节祭奠家人的权利,这样的一刀切的“堵”只会激起民众的反抗心理,最终起到反作用。


清明将至,也到了宣传殡葬改革和抓好防火工作的重要节点,倡导文明祭祀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过程,因为其中涉及到民众的感情寄托与个人意愿,如南通这样直接禁售冥币纸钱的一刀切做法过于死板且不近人情,想要顺利移风易俗,还需要在尊重个体权利和维护社会和谐之间寻找平衡点。



媒体观点


央广网:不该以“封建迷信”为由简单粗暴禁止

在清明节扫墓祭祖,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思缅怀祖先的方式。在人们日常观念里,焚烧冥纸只是祭扫中的一个环节,跟献上鲜花之类表达感念的行为是一样的,谈不上是封建迷信。有关部门可以倡导人们通过鲜花祭扫、植树缅怀等绿色环保的方式祭奠先人,但不该以“封建迷信”为由简单粗暴禁止人们焚烧冥纸,甚至处罚制造、销售冥纸的商户。这样的管理是机械式、不切实际、缺乏人情味的,应该慎重对待。城市管理是系统工程,要讲法规,也要看传统习俗、世情世理,不能为方便管理而顾此失彼,更不可“一刀切”。

图片


新京报:解决冥币纸钱问题,不妨以疏导为重

类似“一刀切”的政策,看似雷厉风行,实则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祭祀方式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都有所不同。“一刀切”禁止,不仅不能真正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反而可能引发民众的反感和抵触,属于治标不治本。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性和复杂性,因时因事因地而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和教育,而非简单粗暴地禁止和处罚。一边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传统祭扫方式,一边是环境保护、移风易俗的治理需求,与其简单粗暴地使用“堵”的选项,不如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春风化雨般的措施引导人们树立文明祭祀的观念。

图片


新黄河:走向文明不能急功近利

公权力对转型过程应保持敬畏与尊重,不能以俯视视角看待社会心理变迁的过程,通过强力的行政干预可能不见得会走向文明,反而有走向极端与撕裂的风险。

行政部门对待这个过程当然可以在权衡利弊后进行有序引导、积极倡议以及必要管控,但唯独不能一禁了之。如果过于急功近利,只要结果正义而忽视程序正义,无异于拔苗助长,这并不科学。

图片

欢迎使用小巨人智能数据平台

立即试用
陕公网安备6101900200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