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舆情服务提供商

帮助更多的政企客户认知大数据,提升公信力,助力品牌提升

在线咨询

校园性骚扰背后:导师的权力应被关进“制度的牢笼”

时间:2024-07-31来源:小巨人信息科技

图片

王丹琪 | 文

网络 | 图


7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一名在读女博士在互联网上发布视频,实名举报其导师,人大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博导王贵元曾于2022年5月对其进行性骚扰和强制猥亵,并要求发生性关系。因女生拒绝,王贵元在其后两年多时间里对她进行打击报复,并以不能毕业为由相威胁。视频中,该网友晒出录音和聊天记录作为证据,称自己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要求依法依规惩治王某某,并更换指导老师。相关消息迅速引发舆论关注。


7月22日晚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通报称,举报情况属实,王某某严重背弃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严重违反党纪校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经研究决定,给予王某某开除党籍处分,撤销教授职称,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撤销其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岗位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关系。


图片


此事从网络发酵到中国人民大学成立调查组,再到发布官方调查通报,仅用了短短一天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回应了公众的关切和疑问。同时,通报内容并没有含糊不清,公开、透明的表示举报属实,学校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对于师德失范、性骚扰等行为,将实行“零容忍”,以严格的制度和规范进行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也许是因为校方和警方在处理该事件上的正义表现,给部分遭受到校园性骚扰的女生们勇气和信心,此事发生后又有多个高校爆出高校教师失德失范事件:7月22日晚,陕西师范大学新传学院副教授王某某被指曾给其指导过的女毕业生发不雅照片;同日,一16岁高中女生发帖称,被山东理工大学教师曹某欺骗感情,曹某婚内出轨。这些事件的迭出,使关于高校师生关系中道德失范和性骚扰的讨论在社会上愈加沸沸扬扬。


图片


这些年来,此类校园性骚扰事件并不是第一次曝光,许多学生以“破釜沉舟”的姿态实名举报导师,鼓起勇气保护自己,然而舆论却常常转向娱乐八卦的方向,甚至受害者无端陷入被揣测被羞辱的情况,造成这种局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高校的含糊对待。由于师德丑闻轻则影响学校名誉重则引发法律纠纷,因此对于学生的举报,一些高校往往采取“冷处理”,回应的通告内容笼统且含糊,总之使用“拖”字诀躲避舆论风口,随着网络舆情的“七天传播定律”,此事大多再无下文。


这也是这么多看似“光风霁月”的“教授”“导师”,如此肆无忌惮的骚扰、威胁女学生的原因,说到底这种举报对他们的影响不大,造成不了威胁。高校对性骚扰事件的含糊与闪躲,对失德失范者是一种变相的纵容,但对于受害者而言,则增加了更多的恐惧与绝望。


此次人大对失德教师的处理可以说的上是典范,不遮丑不隐恶,及时回应舆论关切。但是人们对于高校性骚扰事件处理的期待,并不仅止于舆情出现后高效且严厉的处置,而是更在于提前设防,畅通学生投诉或反映问题的渠道,构建灵敏高效的内部监督体系。


师德师风是大学的精神命脉,深刻影响学生命运前途,不允许有偏差。高校乃至社会应该意识到,校园性骚扰问题并不只是道德问题,它的本质是违法行为,触碰到了法律的红线。任由性骚扰的阴云出现在校园,无疑是制度的缺失。


因此,建立健全的高校性骚扰防范及处理机制,加强对高校性骚扰事件的监管十分必要。制度应明确校园性骚扰的定义和边界,制定详细的举报流程和处理办法,做到早发现、早制止。对于性骚扰行为能够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让施害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此外,还要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教育管理,提高其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从源头上预防性骚扰事件的发生。


个别道德沦丧者不能抹杀“人类灵魂工程师”整体的光辉,刀刃向内清除“害群之马”才能使这个称号更加闪耀。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面对公开曝光的典型案例,为人师者更应该引以为鉴,明确行为规范,坚守行为底线,加强自我修养,自觉追求高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欢迎使用小巨人智能数据平台

立即试用
陕公网安备61019002002916